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从发展趋势上来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市场和政策双驱动的创新阶段。下面我们将整理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大咖们,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的具体观点: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
绿色制造、低碳出行,已经成为事关千秋万代、事关人民生活的重要课题,新能源汽车自然是承载这一使命的主角之一。
不过,目前新能源汽车还面临诸多挑战,既要突破电池技术的短板,产品上要更适应用户的需求,又要加快拓展盈利能力,探索商业模式等。结合当前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新能源供需两侧需同心协力,从根本上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出以下5点建议,包括:
1、能源结构需配合新能源汽车发展进行同步调整;
2、研究电动汽车作为大型的能源储能单元的调峰作用,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
3、各地方政府与国家战略规划要保持一致,有序的规划新能源车辆的比例及提升路径;
4、构建积分池,解决双积分的问题,平抑价格波动,稳定产业各方的经营预期;
5、加强标准化建设,统一充电接口和换电标准,提高使用效率,减少社会浪费。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
新发展格局要求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供给侧改革以及推动需求侧的改革,培育坚实的供给基础和国家基础、制度基础,以实现发展与质量的变革。
这要求中国汽车产业必须加快加强科技创新的驱动,培育快速创新、勇于创新、持续创新的沃土,实现发展动力的变革;要求中国汽车产业必须实现更高水平、更加开放的发展布局,以开放合作促进竞争,提升体制机制的活力,激发新动能,实现发展高效率的变革。
曾庆洪建议,在新发展格局下,电动汽车要立足市场的实际,坚持多能源结构、分步走的方针;智能网联方面 政府各部门协同合作,统一目标、统一标准、统一资源,推动完善智能网联或者智能驾驶相关的法律法规;核心零部件方面,要制定长期、有效的扶持政策。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晓秋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私人消费开始占据新能源车市场主导地位这一拐点。过去一年,得益于宏观经济和车市的快速反弹,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下半年得到快速反弹。其中,以五菱宏光MINI为代表的经济型代步产品成为市场的主要增量产品。
这款车之所以能够迅速火爆,主要是因为其瞄准了家庭出行的代步需求,把性价比做到了极致。新能源车的“极致”应该是通过赋予新的内涵让用户感到“极为别致”,既打造极致的产品体验,又要打造极致的服务体验,更要提供极致的价值体验。
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着眼点不应该只是作为燃油车的替代品,而是要在电动智能网联的基础上,让更多的新技术和创新模式融入进来,打造“极为别致”的用户体验。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
汽车工业正在经历一场百年未有的大变革,汽车电动化方向非常明确,趋势不可逆转。电动车渗透率从2016年的1%到2019年的5%,2020年迅速提升到9%。行业从早期依靠政策的“单轮驱动”,全面转向“政策+市场”的“双轮驱动”,随着私人用户对电动车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市场驱动力还在持续增强。
为加速汽车全面电动化,实现碳达峰目标,建议继续完善电动车安全法规标准;增强双积分价格的可预见性,参照农业的粮食储备调节机制,建立积分池管理机制;私家车电动化需要插电混动和纯电动双管齐下。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
2020年全球对绿色发展更加关注。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更加坚定,交通电动化、电力能源清洁化正在全面加速,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发声,支持绿色发展。能源和交通是碳排放的大户,因此实现能源的清洁化和交通电动化是碳中和的重要保障。
锂离子电池的发明和应用让人类实现了无化石能源的社会成为可能,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领域,实现对移动式化石能源的替代。SNE发布了2020年全球锂电池统计数字:虽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的动力电池装机量还是达到了137GWh,保持17%的增长,其中宁德时代装机34GWh,连续4年位列世界第一。
2021年锂电池市场需求会有明显提升,但反观供给端全链条的产能供给增长较慢,有效供给不足。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电化学储能行业已达到爆发拐点,拥有广阔市场。多元化和平台化的运用可为乘用、商用、两轮电动车等不同领域设计出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
小编总结:未来五年,将是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期,也是构建国内和国际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下,实现新能源汽车完全市场化的一个攻坚期。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新阶段,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抓住产业变革新机遇,提升科技创新的新动能,需要我们科学谋划、主动作为、同心协力地来构建“十四五”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格局。